
第一碗热干面究竟是谁做的?
132****1879发表于:2018-10-29 10:28 | 回复 0 浏览 2366
据不负责数据统计,武汉人每天要吃掉近2000吨热干面。
要知道一头成年大象体重也不过15吨,武汉人一天就吃134头。毕竟武汉街头的早餐店,从不知名小店到陈记、民生、蔡林记,没有一家不卖热干面。
尤其是“蔡林记”,武汉最具代表性的热干面品牌,标榜自己是热干面的起源。然而官网里对于这个创始人,却用“蔡林记人”模糊带过了,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?
故事要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。汉口满春路的一家楚剧院门口,有一个摆摊卖面的青年,他叫蔡明纬。就是他做出了第一碗热干面,并开创了第一家“蔡林记”热干面馆。
蔡家世代都是卖油面为生,蔡明纬也不例外。但他很聪明,常常琢磨怎么让自己的面条卖的更好。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后,他在面条里加入麻酱改良制作,创造了麻酱面,这就是后来的热干面。
蔡明纬的生意越来越好,1945年的春天,他在满春路口租房开店。因店门前有两棵苦楝树,双木成林,便将店名定为“蔡林记”,希望自家生意如树常青。
自此,“蔡林记”开始走进武汉人的生活。
上世纪40年代的武汉街景
而招牌越做越大的“蔡林记”在50年代经历了公私合营,成为人民政府特供保障的企业。政府派出代表任“蔡林记”主任,蔡明纬则被任命为副主任。
那时的蔡明纬可谓风光十足,作为武汉工商界代表人物,在业内相当受人尊重,大概人生赢家就是这样了。
但世事难料,转眼十年后,蔡明纬被打为“资本家”,终日在家反思己过。“蔡林记”也被改名为“武汉热干面馆”,收归国有。
又过了两年,蔡林记“复出”,店面迁移至佳丽广场旁,蔡明纬被任命在灶台前负责技术把关,基本算是大厨师的职责。那时的蔡明纬已经无权参与“蔡林记”任何的经营管理了。
直到1977年初,随着蔡明纬去世,而“蔡林记”又几经搬迁和改制,蔡家人逐步淡出了“蔡林记”。
后来,当时的“蔡林记”经理刘社军注册“蔡林记”商标,取得了“蔡林记”的使用权和经营权。1997年,“蔡林记”与蔡家人从此再无瓜葛。
可是故事却并没有因此结束.....
现在的“蔡林记”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技术传承,均与蔡家及老蔡林记的传统热干面技术无关,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。“蔡林记”以黑芝麻酱和使用卤水提升口味著称,而蔡明纬坚持的传统热干面则是黄芝麻酱并佐以胡椒粉调味,而不是使用卤水。
重生后的“蔡林记”无疑是成功的,不论武汉人承不承认,“蔡林记”已经成为武汉热干面的代表品牌。一天5000碗的销售业绩、“中国十大面条”的美誉都证明了“蔡林记”在官方和业界的声誉。
但这一切在蔡明纬长子蔡汉文老先生眼里,成为了不可磨灭的悲痛与愤怒。悲痛父亲操劳一生的事业平白成了他人的嫁衣,愤怒蔡氏家族坚持一生的传统热干面文化被弃如草芥。
蔡汉文与其雕刻的父亲蔡明纬之像
于是他一面在媒体上频频抨击“蔡林记”,一面与友人在江汉路开出一家“蔡明纬老蔡林记”以宣告自己正统创始人身份。除此之外,蔡老先生还公开蔡氏热干面秘方,对外招徒,培养出“常青麦香园”、“蔡明纬”、“曾麻子”这三个字号。
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就开店超过近六百家,占据了武汉热干面市场的庞大江山。而“蔡林记”也没有坐视不管,以侵权及私自泄露蔡林记秘方为由将一纸诉状递交了法院。
时过境迁,蔡明纬与他的蔡林记最终落得个分道扬镳、对簿公堂的下场。
8月10号,蔡汉文老先生辞世。他与蔡林记之间的明争暗斗又一次来到了风口浪尖。蔡老生前仍强调:“终身心事尚未了结,蔡林记热干面还未回归正宗!何谓正宗——芝麻酱就该是黄的。”
虽然这场商业纠纷至今没有被判决对错,但蔡老一生的坚持说到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。
小编只想说,这里是武汉,管它热干面是黑的还是黄的,下次见面,我请你吃。